第(1/3)页 而看着屏幕上那些重新变得“运筹帷幄”、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同僚们,曼施坦却显得魂不守舍,坐立不安。 他那强烈的、不祥的直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水,一波强过一波地冲击着他的理智防线,甚至带来了一丝令他脊背发凉的惊慌,他放在桌下的手,不自觉地紧紧握成了拳头,指甲深深掐入了掌心。 晚上十一点三十五分。 距离操控系统覆写程序倒计时还有二十五分钟。 比什尔基地的夜空被浓烟与火光染成暗红色。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呼噜噜”声,由远及近,迅速变得震耳欲聋。 以色列第一波空中支援——三架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两架UH-60“黑鹰”通用直升机,如同钢铁巨鸟般撕破夜幕,终于抵达基地上空。 代号“雄鹰”的长机,编号YK2560的飞行员稳住操纵杆,机首微微下压,透过先进的前视红外系统(FLIR)俯瞰整个基地。 眼前的景象让驾驶舱内的两人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地面遍布燃烧的车辆残骸、坍塌的工事,以及横七竖八躺倒的以军士兵尸体,原本秩序井然的战略导弹基地此刻宛如炼狱。 另外两架阿帕奇和两架黑鹰的机组成员也通过数据链共享了画面,通讯频道里出现短暂的沉默,所有人都难以想象,一个防卫如此森严的战略要地竟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遭受如此毁灭性的打击。 “我的天呐……”雄鹰号飞行员喃喃自语,随即迅速按下控制面板上的按钮,开启了机载高清晰度摄像与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将基地的惨状同步传回后方的紧急视频会议。 两秒延迟后,比什尔导弹基地如同被撕开伤疤般的实时画面,出现在特拉维夫那间戒备森严的会议室大屏幕上。 内塔胡与一众高层看着视频中满目疮痍的景象,脸色无不变得异常沉重,愤怒与难以置信的情绪在会议室中无声地蔓延。 与此同时,导弹基地地面,地下控制中心的地面入口掩体附近。 数十名5C佣兵团队员正依托着坦克残骸、炸毁的碉堡和弹坑构筑的简易防线,听到空中传来的巨大轰鸣声,所有人齐齐抬头,目光锐利地锁定了那五架在夜空中格外显眼(亮着航行灯)的直升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空中威胁,一些新队员难免呼吸急促,握枪的手也更紧了些。 然而,就在这短暂的骚动中,公共通讯频道里响起了林锐那特有的、带着几分慵懒和戏谑的嗓音: 第(1/3)页